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测试科技资讯平台!

首页>资讯速递>科普课堂>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也会满手油,这是戴了个寂寞?

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也会满手油,这是戴了个寂寞?

2228    2021-08-06    发布者:中国测试杂志社    来源:原创

八月盛夏,街头巷尾总是飘满了国民美食小龙虾的香气,点上一盘配着冷饮,便有了独属夏季的口福。人们在畅享夏夜的同时不难留意到,哪怕吃小龙虾全程都使用了一次性手套,吃完后仍经常会满手油渍,这手套真是戴了个寂寞。

有人不禁想到,小龙虾壳多处棱角尖锐,很容易划破手套,上面附着的油会顺着小孔漏到手上。这个原因自然不能排除,手套破损的情况确实可能存在。那么细心的读者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也有些类似现象:即使戴着手套吃表面相对圆润的炸鸡薯条,有时手上也会沾到油渍;装着厨余垃圾的塑料袋如果没有被及时收走,也能在堆放点看到一些油渍……塑料制品完整无缺,油仍能穿其而过,这些油的“穿墙术”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材质成分。

商家常用的一次性手套主要为PE(Polyethylene,中文名称聚乙烯)手套。

聚乙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多个小分子(单体)通过聚合形成的高质量长链条(主体结构是饱和碳链),呈现三维网状结构。聚乙烯依据聚合方法、分子量高低、链结构之不同,分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其中低密度聚乙烯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伸性、电绝缘性、透明性、易加工性和一定的透气性,固态形式无臭无毒,常用于生产保鲜膜、塑料袋、一次性手套等薄膜类塑料制品。

图1 聚乙烯的结构式(上)与模型(下)

我们可据此分析总结出“穿墙术”三个主要原因:

一、分子间隙较大

首先顾名思义,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低密度聚乙烯有个很明显的问题,这种薄膜材料的手套是手套中分子密度最疏的一种,其在合成时发生了链转移反应,在分子链上生出许多支链,这些支链妨碍了分子链的整齐排布,导致其密度较低。高分子链段很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扭动、伸长,且链段与链段之间会存在较大空隙。聚乙烯分子间隙通常比油脂物质的分子要大,这相当于给油脂穿过提供了通道,油脂会逐渐融入到聚乙烯分子间隙中,并进一步渗出到一次性手套的另一面。

图2 支化对密度的影响

(Effect of Branching on Density)

二、相似相溶原理

接来下第二点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化学中的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溶原理中“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总体来看,食用油和一次性手套等塑料产品的构成分子多是非极性分子,两者都是有机物。进一步来看,食用油为多种脂质混合物,难以全部用化学式表示出来,主要成分为三甘油脂肪酸酯(又称甘油三酯),脂肪酸无论饱和不饱和,都有着长长碳链。溶质与溶剂如果在结构上相似,就会彼此互溶。聚乙烯对于食用油这种分子结构长得差不多的物质“防御性”很差,这相当于油脂穿过通道还没什么阻力。故油脂进入到低密度聚乙烯分子链之间再穿到另一侧,不是什么难事。

图3 甘油三酯的结构式(上)与模型(下)

三、过程温度较高

第三点,我们需要引入“粘弹性”。聚合物因其分子量大和长链缠绕结构,缺乏像金属材料的分子之间的化学键连接,所以表现出粘弹性。粘弹性是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同时表现出粘性和弹性的特性。影响塑料粘弹性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温度、应变率和时间。其中,温度是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塑料在相对较小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稳定的物理性能。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分子链被进一步分离,链之间产生滑动,导致物理性能产生较大变化。故一次性手套如果接触到滚烫食材,便可能推动了其附着油脂的渗透进程。

不过,且不谈PE手套能抵挡多少油的渗透,戴还是比不戴好。对于市面上每款正规生产的食品级一次性手套,市场监管部门都会依据文件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检验重金属、总迁移量、微生物等,但对产品防油能力没要求。换言之,戴PE手套更多是为了防细菌、为了食品安全,本身目的不是防油。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人没有外科医生穿戴手套的专业技能,戴新手套时容易接触到其外表面,从而导致手套被手上携带的细菌所污染。故单靠手套不能完全防御细菌,穿戴前后都要洗手为佳。

知道了原理,回到夏季小龙虾。如果想吃得安全又卫生,不妨试试这样做:勤换手套,油脂渗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或多戴几层手套,延长油脂的渗透之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注意适量取用,警惕废弃塑料加重“白色污染”。


参考文献:

[1]陆刚.聚乙烯塑料性能特点及其注塑工艺详解[J].塑料包装,2017,27(6):51-54.滕洪祥,金熹高,Stephen Z D Cheng.

[2]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结构、形态与热行为研究进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04):447-454.

[3]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或来自其他发布者(非中国测试杂志社)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