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测试科技资讯平台!

首页>资讯速递>科普课堂>“邹忌修八尺有余”,赶超姚明?

“邹忌修八尺有余”,赶超姚明?

2556    2020-05-29    发布者:中国测试杂志社    来源:原创

在原始社会末期,货物交易渐多,“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出自《淮南子·墬形训》)。随后,禹帝按照太章的步距制定了“尺度”,第一次统一了长度单位。

1789年法国科学院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为“米突”或“米”。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1799年12月10日法国通过公制系统,开始正式使用米制。这与我们上古禹帝的思路不谋而合了!

尺度的演化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1尺等于33.33 cm)来计算,邹忌身高达2.66 m,这显然太高了。可见,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 cm,周代的1尺是现在的19.91 cm。到战国时,1尺约为现在的22.12 cm,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 cm。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1尺为22.12 cm计算,他的身高在1.8 m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是美男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1尺是现在的24 cm,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 m的小僮。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仞等。“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还有“忽”与“微”连用,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古今尺度的换算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1尺合今16.95 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1丈,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1尺合今19.91 cm。

秦时:1尺约23.1 cm。

汉时:1尺约21.35~23.75 cm。

三国:1尺合今24.2 cm。

南朝:1尺约25.8 cm。

北魏:1尺合今30.9 cm。

隋代:1尺合今29.6 cm。

唐代:1尺合今30.7 cm。

宋元:1尺合今27.68 cm。

明清:木工1尺合今31.1 cm。

当代:1尺等于33.33 cm。

现代“尺度”定义的演化

“米”(metre),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

(1)子午线定义:“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789-1799年,1 m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日后人们发现,由于误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错算了弧长,第一个存档米原器的长度比子午线定义的米少1/5 mm。

(2)光谱定义: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上,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米的长度等于氪(Kr)-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 650 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相对误差不超过4×10-9,相当于在1 km长度测量中误差不到4 μm。

(3)光速定义:20世纪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 792 458 s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太章一步领先了五千年,为实惊叹古人的智慧。时光跨越千年,尺度的定义不断更替,但不变的是古人追求“精确实用”的科学精神。短短一把尺子,衡量出了人类技术进步的历程。历史的车轮仍在不断向前,期待更加科学的“尺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或来自其他发布者(非中国测试杂志社)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