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试  2024, Vol. 50 Issue (8): 72-78

文章信息

余晓峰, 邢乐, 李兆旭, 戴焱雄, 徐万海
YU Xiaofeng, XING Le, LI Zhaoxu, DAI Yanxiong, XU Wanhai
基于X射线的LNG薄膜板残余应力检测与特性分析
Residual stress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LNG membrane panel based on X-ray
中国测试, 2024, 50(8): 72-78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4, 50(8): 72-78
http://dx.doi.org/10.11857/j.issn.1674-5124.202404001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4-04-03
收到修改稿日期: 2024-05-09
基于X射线的LNG薄膜板残余应力检测与特性分析
余晓峰1 , 邢乐2 , 李兆旭3 , 戴焱雄2 , 徐万海3     
1. 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2.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12;
3. 天津大学 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摘要:该文旨在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MARK III型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薄膜板进行残余应力检测,以期获得其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及典型特性。通过布置16个测点,测试不同方向和区域的残余应力特性。结果显示:大波纹和小波纹交叉节点顶部受压,最大压应力可达178 MPa;板面平直区域呈现压应力,大波纹波峰处受拉,拉应力峰值为115 MPa,小波纹波峰处残余应力受板的边界影响而有所增大。研究工作对于LNG薄膜板的使用、设计和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工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为LNG薄膜板的进一步优化和自主国产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LNG薄膜板    残余应力    X射线衍射    波纹结构    不锈钢板    
Residual stress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LNG membrane panel based on X-ray
YU Xiaofeng1 , XING Le2 , LI Zhaoxu3 , DAI Yanxiong2 , XU Wanhai3     
1. PipeChin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 Ltd., Tianjin 300000, China;
2. China Huanqiu Contracting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Co., Ltd., Beijing 100012,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utilize X-ray diffraction (XRD)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residual stress in MARK III type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membrane panels. A residual stress analyzer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mbrane panels. Sixteen measurement points were arranged to analyze the residual stres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areas. The nodes are under compression and 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can reach 178 MPa; the flat surface regions exhibit compressive stress, while the peaks of the large and small corrugations experience tensile stress,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is 115 MPa.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 valuable guidance for the utilization,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LNG membrane panels, reducing the risk of structural failure and enhancing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These discoveries offer beneficial insights for future engineering practices, offering crucial support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NG membrane panels.
Key words: LNG membrane panel     residual stress     X-ray diffraction     corrugated structure     stainless steel plate    
0 引 言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相比于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燃料,具有热值高、密度低、成本低、燃烧后CO2排放低的特点,其来源广泛、经济性好、发动机适应性强,是一种更为清洁、高效的能源[1]。通过液化处理,天然气可更方便地进行运输与存储,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地利用[2]。如今的LNG生产和供应更加多元化,销售量持续增长,通常通过船舶及管道进行长距离运输,而陆上储存一般采用具有超强低温绝热性能、大容量且结构安全可靠的低温储罐[3]

法国GTT(Gaztransport & Technigaz)公司研发的MARK III型LNG薄膜板,是一种用于LNG薄膜罐的特殊结构,薄膜板采用波纹形状的设计,构建LNG储罐的内壁。其独特的褶皱形式,有助于吸收变温应力[4],使薄膜板能更好适应罐内温度与液位的变化,应对LNG在不同条件下的膨胀和收缩[5],因此,加强了整体设施的可靠性以及储存效率。

MARK III型LNG薄膜板的母材原料是304 L不锈钢平板,通过冲压工艺形成特殊的波纹形状。不锈钢板在冲压变形后,板面内会产生残余应力。这种应力是在构件/材料的内部/表面存在的无外部载荷作用下,自身保持平衡的宏观应力[6],是在物体经历形变/温度变化后,因不均匀塑性变形/相变的发生,在原本应力状态达到平衡时产生的。机械加工和强化工艺均可引起残余应力,其对钢结构安全性和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可造成结构整体稳定性与疲劳性能的下降[7-8]

目前,大多LNG薄膜板的研究,仅针对薄膜板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残余应力;或设计相关试验,测试薄膜板构件的疲劳特性及稳定性[9-11],但少有针对LNG薄膜板系统的残余应力开展检测试验。金英均[12]等曾采用钻孔应变计法对LNG的KOGAS(Korea Gas Corporation,韩国天然气公司)薄膜进行了残余应力检测,但这种方式对薄膜表面造成了损伤,检测结果的精度也无法保障。通过光栅扫描测量切割面轮廓的轮廓法,能得到更高精度的残余应力结果,但这种方法更多应用于焊接领域[13]

无损检测也是一种优异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其中包括涡流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检测等常规检测方法[14]。其中,X射线衍射法测量应力水平精度较高[15],且操作十分方便。综述所述,本文基于X射线衍射法,在不损伤薄膜构件的基本前提下,对MARK III型LNG薄膜板进行了残余应力检测,获得了残余应力数据,并分析探讨了LNG薄膜板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及典型特征。

1 X射线衍射法

残余应力的存在改变了构件内部晶面的晶距,根据式(1)的布拉格定律:

$ 2d\mathrm{sin}\theta=n\lambda $ (1)

式中:n——波长的整数倍数;

d——平行原子平面的间距;

λ——入射波波长;

θ——入射光与晶面之夹角。

在一定波长辐射发生衍射时,晶面的晶距改变,会使得衍射角发生变化,通过测定衍射角变化,即可计算出残余应力的大小,这既是X射线衍射法检测残余应力的原理。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定方法分为sin2ψ法和cosα法。

1.1 sin2ψ

在sin²ψ法中,通过测量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随入射角ψ的变化而变化,以此计算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当样品中存在残余应力时,衍射峰的位置会发生移动。如图1所示,根据光学的反射定律,衍射晶面法线位于入射线与反射线的角平分线上,而衍射晶面法线与试样表面法线的夹角,即为方位角,记为ψ

图 1 X射线衍射晶面方位角ψ示意

已知ψ的情况下,可以测得对应方位上的晶面间距d1。如果已知无应力状态的晶面距d0,便可以测定指定方位上的晶格应变ε1

这种方法通过测量不同角度下的衍射峰强度,然后根据特定的方程或标定曲线,将峰位移动转换为残余应力值。

1.2 cosα

通过采集测点如图2所示的德拜环信息,来获取残余应力。在德拜环上,每个点对应的晶面法线与试样表面法线形成的方位角ψ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一特点导致了无法直接利用sin²ψ法来计算应力。为了克服这一限制,引入了α角,从而提出了cosα法。

图 2 cosα法几何示意

cosα法基于弹性力学原理,如式(2)和(3)所示。

$ {\sigma _x} = - \frac{{ - E}}{{1 + \nu }} \cdot \frac{1}{{{{\sin }^2}\eta }} \cdot \frac{1}{{{{\sin }^2}{\psi _0}}} \cdot \frac{{\partial {\varepsilon _\alpha }_1}}{{\partial \cos \alpha }} $ (2)
$ {\tau _{xy}} = \frac{E}{{2\left( {1 + \nu } \right)}} \cdot \frac{1}{{{{\sin }^2}\eta }} \cdot \frac{1}{{{{\sin }^2}{\psi _0}}} \cdot \frac{{\partial {\varepsilon _\alpha }_2}}{{\partial \cos \alpha }} $ (3)

上述两种方法基于的力学原理相同,所测的变量可以相互转换,但由于cosα法是一次曝光方式,且检测仪器更加灵活便携,故本文的试验采用cosα法测定残余应力。

2 LNG薄膜板残余应力检测 2.1 残余应力检测设计

检测工作使用Pulstec公司μ-X360型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检测对象为长度3 m、宽度1 m的LNG薄膜板。

标准尺寸的LNG薄膜板由三道大波纹,六道小波纹,横纵交叉形成的18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的尺寸、间距均一致。节点的力学性能也基本一致,故本文试验选择了其中一个节点进行检测。测量区域设为503 mm×340 mm的一个节点,由于其结构的对称性,选取板面平直部分的1/4,以及相邻的大小波纹和节点顶部。基于冲压工艺的考虑,残余应力的检测方向为垂直大波纹方向(L方向)和垂直小波纹方向(S方向)。

LNG薄膜板属于典型的异形板,测点的选择要考虑关键部位。因此,测点布置在板面平直部分,大小波纹波峰,以及节点顶部。也正是由于LNG薄膜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平直钢板,布置测点时难以通过直尺精确测量每个测点的位置,而测点的定位对于结果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于是自主设计并定制了如图3所示的金属格栅作为标尺,格栅尺寸为8 mm×8 mm,金属丝直径为2 mm,紧贴网格左下角接触板面做下记号。用此方式能使得相邻两格间距为10 mm。

图 3 残余应力检测范围及测点定位

测点选取如图4所示,在大波纹波峰,以节点鞍部与大波纹波峰的交点为起点,每隔5个网格布置一个测点,共布置测点5个;以小波纹与节点的相交处为起点(不包括),每隔4个网格布置一个测点,共布置测点4个;从节点向波纹方向数,大波纹波峰的第1、3、5个测点,与小波纹波峰第2、4个测点沿垂直于波纹方向做延长线,两两相交,在板面平直部分形成6个交叉点,定为板面平直部分的测点;在节点顶部设置1个测点,共计测点16个。

图 4 测点编号与位置

对测点进行残余应力检测,校对分析仪角度,与水平面夹角保持在30°左右,如图5(a)所示。另外激光点需要在取景框内,如图5(b),否则会导致数据误差较大。

图 5 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校准

2.2 德拜环与衍射峰变化

当材料中存在残余应力时,德拜环半径会发生变化。以测点#13和#16为例,L方向的残余应力值分别为−40 、−128 MPa,两个测点所对应的德拜环半径如图6所示。当残余应力变大时,德拜环的半径也会随之变大。

图 6 德拜环半径

而残余应力的存在同样会导致X射线衍射峰的偏移。同样以测点#13和#16为例,两个测点L方向的残余应力衍射峰如图7所示。#13的衍射峰在147.4°~151.3°之间,而#16的衍射峰出现了两个,分别在152.6°~163°之间与145°~152.6°之间,衍射峰发生了不小程度的偏移,且数量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为残余应力的增大导致晶面的晶距发生了变化。

图 7 X射线衍射峰

2.3 残余应力分布特征

检测16个测点残余应力状态,共计32组数据,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LNG薄膜板残余应力结果
MPa
编号 方向 应力值 方向 应力值
#1 L 10 S 115
#2 L 16 S 89
#3 L 58 S 71
#4 L 34 S 7
#5 L –51 S 61
#6 L 44 S –30
#7 L 33 S –3
#8 L 61 S –6
#9 L 50 S 23
#10 L –76 S 10
#11 L –95 S 21
#12 L –87 S –29
#13 L –40 S 15
#14 L –70 S –17
#15 L –60 S –27
#16 L –128 S –178

可以发现:大波纹和小波纹交叉节点顶部的L方向和S方向残余应力值最大,且均为负值,说明在节点顶部材料受压,残余应力表现为压应力,且该处的变形程度最大,这也是为什么节点处残余应力值最大的原因。将其他结果按方向与区域整理,对比同一区域不同测点不同方向上的残余应力结果。

图8给出了板面平直部分残余应力,板面平直区域6个测点的L方向残余应力均为负值,从数值上可以看出,测点#10到#12的数值较为接近,在–70 MPa到–100 MPa之间,测点#13到#15的数值接近,在–40 MPa到–70 MPa之间。同时,测点#10到#12的残余应力值整体略高于测点#13到#15的残余应力值。由此,可以得出:在平直区域L方向的残余应力为材料受压形成的压应力,由于平直区域在S方向没有明显的变形,所以残余应力并没有明显趋势变化。另外,平直区域在靠近大波纹处的L方向残余应力值由于受到波纹变形的影响,产生了应力集中,相应位置的残余应力更大。

图 8 板面平直部分残余应力

板面平直区域S方向的残余应力整体变化趋势较为明确,从小波纹远端到靠近小波纹处,残余应力呈下降趋势,并且数值由正转负,测点#10到#12与测点#13到#15趋势与残余应力值基本一致,说明平直区域S方向的残余应力由小波纹远端到靠近小波纹,逐渐由拉应力转为压应力,材料越靠近小波纹,受压情况越明显,且平直区域S方向的残余应力沿着L方向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

图9给出了大波纹波峰处的残余应力结果,大波纹波峰处的5个测点除靠近节点的测点#5,其余测点L方向残余应力均为正值,且维持在10 ~58 MPa,该范围内没有明显波动。说明大波纹波峰的L方向残余应力基本为材料受拉产生的拉应力,沿着S方向材料的受拉效果没有明显变化。但在测点#5处,由于靠近节点鞍部变形区,该点变形相较测点#1到#4较大,且测点#5在L方向上受压,具有较大的压应力。

图 9 大波纹波峰残余应力

大波纹波峰的S方向残余应力均为正值,且从测点#1到#4数值不断减小,从测点#4到#5的残余应力增大。说明大波纹波峰S方向的残余应力均为材料在S方向受拉产生的拉应力,测点#1到#4材料受拉情况有所减轻,但测点#5更加靠近节点大变形,其S方向受拉效果更明显,拉应力也更大。

图10给出了小波纹波峰处的残余应力结果,小波纹波峰处的4个测点L方向的残余应力均为正值,且测点#6到#9的L方向残余应力值基本维持在30 ~60 MPa。由此可知,小波纹波峰处的L方向残余应力也为拉应力,且并不随着位置变化而显著变化。而S方向残余应力除测点#9之外,其余三点的残余应力均为负值,且不断增大,到测点#9时残余应力转为正值,表明小波纹波峰处的S方向残余应力随着逐渐远离节点,压应力逐渐减小,但由于测点#9靠近板边缘处,故残余应力小幅度增大,且表现为拉应力。

图 10 小波纹波峰L方向残余应力

结合大波纹波峰与小波纹波峰的残余应力结果来看,波纹波峰处的残余应力以拉应力为主,个别测点由于距离节点褶皱处较近,于测点处收压,表现为压应力,随着远离节点褶皱处,这种效果逐渐减小。

据实验结果来看,残余应力随着测点位置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靠近波纹及节点褶皱的区域,由于变形量的突变,会导致应力集中加强,使得残余应力增大。而残余应力的整体分布规律,仅靠离散点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得到,还需要借助数值仿真综合评判。

2.4 有限元数值仿真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GTT型LNG薄膜板的冲压仿真,得到带有残余应力的薄膜板模型,提取对应结点的残余应力数据,如图11图12所示。结果表明:除了测点#1和#5的S方向残余应力数值与试验结果稍有偏差,其余各点数据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说明数值仿真的结果以及X射线残余应力检测法的检测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度。

图 11 L方向残余应力有限元仿真结果

图 12 S方向残余应力有限元仿真结果

由于数值仿真模型各点基本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因此,可将仿真得到的整体残余应力分布视为GTT型LNG薄膜板的实际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如图13所示。

图 13 节点残余应力分布

整体而言,GTT型LNG薄膜板的残余应力以节点顶部为中心,中心对称分布,靠近节点的残余应力值更大。与常规的小波纹形状不同,节点褶皱处的小波纹在冲压时形成了突出端,由于形状的突然变化,应力集中在突出端,进而导致了高应力水平的产生。

同时,与常规的大波纹形状不同,节点褶皱处的大波纹在冲压过程中形成了两个近似U型的鞍部结构。由于几何形状变化,鞍部两端的应力出现了显著的集中和增加,应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大波纹位置。

3 结束语

本文以LNG薄膜板单个交叉节点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了X射线对薄膜板残余应力进行了无损测量,得到了更为精准的残余应力数值,并进一步分析了薄膜板的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

1)受残余应力的影响,晶面晶距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X射线衍射峰的偏移,以及德拜环半径的变化。

2)节点顶部冲压成型后受压,且该点的变形程度最大,残余应力最大;板面平直区域在L方向受压,且沿着S方向受压效果没有明显趋势变化,S方向越靠近小波纹,材料受压情况越靠近小波纹越明显。

3)大波纹波峰处各点受拉,且受拉效果没有显著变化,但在靠近鞍部变形区时,受节点大变形的影响,L方向受压,而S方向受拉;小波纹波峰处各点的L方向残余应力受位置的变化的影响较小,而S方向的残余应力距离节点越远则越小,但是受到板边界效应的影响,会增大小波纹波峰处的残余应力。

4)波纹波峰处残余应力距离节点褶皱处越近,压应力越大,远离节点褶皱处,压应力产生的效果逐渐减小;残余应力以节点顶部为中心,中心对称分布,靠近节点的残余应力值更大;大小波纹靠近节点褶皱的位置,由于产生了更大的变形,导致应力集中,残余应力更大。

LNG薄膜板各区域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些特征对于板材的使用、设计和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工程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残余应力特征,可减少结构失效风险,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刘爱虢, 陈欣, 陈保东, 等. 液化天然气作为航空燃料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J]. 航空动力学报, 2016, 31(6): 1281-1288. LIU A G, CHEN X, CHEN B D, et 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as aviation fuel[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6, 31(6): 1281-1288.
[2]
赵杰. 液化天然气(LNG)的制备与储存运输[J]. 当代化工研究, 2023(24): 174-176. ZHAO J. Preparation and storage transportatio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J].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 Research, 2023(24): 174-176.
[3]
李星. LNG低温储罐开发技术研究[J]. 化工管理, 2024(5): 83-86. LI X.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LNG low-temperature storage tanks[J]. Chem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4(5): 83-86.
[4]
张丹, 许佳伟, 明红芳, 等. LNG薄膜罐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国内推广的前景[J]. 化工管理, 2021(5): 9-10. ZHANG D, XU J W, MING H F, 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LNG membrane tank technology and its prospects for domestic promotion[J]. Chem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1(5): 9-10.
[5]
TOBITA H, TANIGAWA M, ABIKO R, et al. A study on the reduction of corrugations in the GTT Mark III type membrane[J].
[6]
巴发海, 刘宇希. 残余应力的表征[J]. 无损检测, 2020, 42(10): 1-3. BA F H, LIU Y X.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dual stress[J].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020, 42(10): 1-3. DOI:10.11973/wsjc202010001
[7]
王建军, 李宏光, 王庆超, 等. 钢轨中残余应力的产生、影响及调控研究现状[J]. 燕山大学学报, 2024, 48(1): 1-10. WANG J J, LI H G, WANG Q C, et al. Research status on generation,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residual stress in steel rails[J].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2024, 48(1): 1-10. DOI:10.3969/j.issn.1007-791X.2024.01.001
[8]
程勇杰, 王燕霜, 林江海, 等. 表面残余应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22, 51(11): 138-152. CHENG Y J, WANG Y S, LIN J H,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surface residual stress[J]. Surface Technology, 2022, 51(11): 138-152.
[9]
PARK S Y, KIM W T, CHOI J H, et al. Effects of process-induced residual stress and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n pressure-resisting capability of corrugation in primary barriers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carriers[J]. Ocean Engineering, 237, 109613.
[10]
LEE D, KIM K H, CHOI I , et al. Pressure-resisting capability of the knot area of the primary barrier for an LNG containment system[J]. Ocean Engineering, 1995:128-133.
[11]
OH D J , KIM N K , SONG S W , et al. Investigation of fatigue performance for new membrane-type LNG CCS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J]. Marine Structures, 1962:90-105.
[12]
KIM Y K, OH B T, HONG S H, et al. The performance test of Kogas membrane for applying the large-scale LNG storage tank[C]//ISOPE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SOPE, 2004: ISOPE-I-04-416.
[13]
王晓光, 刘柯, 郭天茂, 等. 基于光栅扫描焊接残余应力轮廓法测量技术研究[J]. 中国测试, 2022, 48(12): 35-39. WANG X G, LIU K, GUO T M, et al.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f residual stress profile method based on grating scanning welding[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2, 48(12): 35-39.
[14]
戴宗贤, 赵磊, 张朕滔, 等. 金属材料塑性损伤的多物理场融合检测方法[J]. 中国测试, 2022, 48(7): 30-36. DAI Z X, ZHAO L, ZHANG Z T, et al. Multiphysics fusion detection method for plastic damage of metal materials[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2, 48(7): 30-36.
[15]
成志强, 李荣光, 李璐, 等. 基于X射线衍射的在役全尺寸管道应力测试方法[J]. 中国测试, 2023, 49(10): 7-12. CHENG Z Q, LI R G, LI L, et al. Stress test method for in-service full-scale pipeline based on X-ray diffraction[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3, 49(10): 7-12. DOI:10.11857/j.issn.1674-5124.2021010028